胎毒是一種俗稱,準確來說應該是新生兒脂溢性面板炎症,主要表現為各種面板變態反應,如瘡癤、疥癬、痘疹等,其主要的形成原因包括胎便排出受阻、腸胃菌群失調、母乳餵養異常、濫用藥物、初生兒溶血、子宮感染等因素,出現這種情況需要通過孕婦飲食調理來進行緩解。
胎毒是民間的說法,在臨床上一般是指新生兒脂溢性面板炎症,其主要表現為兒童皮疹現象,多與母親孕期飲食不當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兒胎毒和溼疹的區別很大,有許多寶媽時常把這兩者弄混淆,從中醫方面來講,胎毒即為內熱現象,在南方地區也稱之為“清胎毒”,老一輩的眼中認為南方的氣候和水質屬於熱性,是溼熱的表現。
很多寶寶在出生後,頭上或者眉毛處都出現了暗黃色的結痂,扣掉第二天又會長,家長怎麼清理也弄不乾淨,這就是典型的“新生兒脂溢性皮炎”的表現,根據目前的研究來看,其主要是因為母體攜帶的雌激素水平過高引起的。
胎毒其實是民間的說法,主要可以分為溼毒和熱毒,其形成原因主要與孕期飲食不當有關,孕晚期患有胎毒的女性,胎兒出生後就會表現為疥癬、痘疹等症狀,除此之外新生兒如果有發熱、抽搐的表現,也有可能是此類情況。
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各種面板變態反應,如瘡癤、疥癬、痘疹等現象,其中最為主要的症狀為發熱、發寒、發搐、發黃這四個方面,所以寶寶在出生後,家長需要辯症狀並結合去除胎毒方法來有效治療。
1、胎毒發熱:新生兒全身發熱,臉蛋通紅並且嘴巴緊閉,家長可以通過胎兒呼吸中感覺到氣體發熱,寶寶時常情緒煩躁常啼哭,大便祕結;
2、胎毒發寒:寶寶臉色發白昏昏欲睡,撥出的氣體發冷雙腳蜷縮,要麼哭鬧不停,要麼默不作聲;
3、胎毒發搐:間歇性抽搐,身體發熱,臉色青白、牙關緊閉,呼吸不暢,喉嚨內有痰,腰挺得很僵硬,眼睛向上看,哭不出聲音;
4、胎毒發黃:一般的表現是全身包括臉上都會發黃髮熱,小便的顏色像梔汁,不願意吃奶,整天哭鬧。
所以總的來說,此類症狀對寶寶的健康影響很大,所以在孕期的時候準媽媽較好做好胎毒的預防工作,避免生產後對寶寶造成嚴重的後果。
胎毒除了在新生兒上有表現,其同樣也會作用與孕婦身上,主要表現為面板上會出現一些小紅點,如果屬於燥熱體質的準媽媽還有以下3類症狀。
除了以上3點,在懷孕後期,體內有胎毒的孕媽媽還會時常感覺到情緒不安,主要是因為體內毒素的淤積會加重孕婦的負面情緒,在心理和身體上的雙重壓力下很容易情緒崩潰。
所以如果孕期表現以上症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進行相關治療和檢查,防止病症加重,當讓準媽媽們也不必過於的擔心,如果是輕微的情況,寶寶是可以恢復健康的,而且胎毒的自愈時間一般不會很長。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胎毒不是溼疹,前者主要是因為孕婦的體質內熱再加上孕期飲食不當有關,而溼疹則是寶寶出生以後面板對外界刺激的過敏反應,是面板炎症的一種表現,除此之外這兩者有以下幾點區別。
溼疹的症狀可以分為脂溢型、滲出型以及乾燥型三種,不同型別胎兒所表現的症狀不同,通常情況下嬰兒有紅腫、全身瘙癢、冒白尖等,而胎毒的症狀則分為發熱、發寒、發搐以及發黃這四類;
胎毒的發生時間是在懷孕期間,準媽媽體內的毒素、溼熱無法及時排出所致,等到分娩後寶寶就會表現相應的症狀,而溼疹則多發於30-90天的寶寶,兩歲以後發生的概率就會比較小;
寶寶如果出現溼疹在自然情況下完全好轉的情況很少,不及時處理的話甚至會越來越嚴重,而寶寶自愈時間一般不會很長,出生後用不了多久就會治癒;
臨床上治療胎毒的方法主要是通過飲食調節,在孕晚期及時調整飲食結構來改善,溼疹家長處理要做好寶寶的日常護理,比如保持面板乾燥、潤膚等,必要情況下還需採用激素藥物治療;
胎毒的發病人群主要是懷孕女性和新生兒,並且近年來這種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長,而溼疹則可以發生在任何人群身上,主要與季節變換有關;
溼疹的發生部位有區域性和全身性,多見於頭面部,好發於額部、兩頰、眉毛、頭皮、耳廓周圍等部位,並且會慢慢的蔓延全身,胎毒則多見於頭上或者眉毛處。
民間傳言有很多偏方可以去除孕婦胎毒現象,比如吃鵝蛋、豬肚湯等等,但實際上大多數都是不靠譜的,甚至有些迷信方法對孕婦身體還有一定的危害,想要科學去除胎毒,首先要講究時機,再通過合理的飲食療法才行之有效。
通常來說引起胎毒的原因主要是準媽媽們不注重日常飲食,所以想要去除胎毒主要是通過飲食調理,不僅效果好而且還能為孕婦提供營養,但對於嚴重的情況,那麼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用一些相關的藥物進行治療。
1、均衡飲食:在孕晚期多注意飲食搭配,日常多吃一些富含高蛋白質的食品,比如豆類食品,不僅營養優質而且對孕婦無害;
2、水果療法:火龍果、秋梨、蘋果、西柚、櫻桃、草莓等水果都有去胎毒的功效,這些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有利於孕婦及時排出體內的毒素,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
3、多攝入水分:每天要保證至少喝八杯水,多喝水也是有利於孕期排毒的,但極個別的孕婦情況特殊,那麼需要嚴格按照醫囑;
4、吃清火食物:有些寒性食物會刺激的胎寶寶,適當吃清火食物,比如蓮子、綠豆等可以幫助緩解孕媽體內的溼熱現象,這樣可以幾大降低胎毒的影響;
民間還有很多去除胎毒的方法,比如吃1000個鵝蛋這種不靠譜的說法,雖然鵝蛋對孕婦身體沒有太大影響,但也不能胡吃海吃,所以想要去除胎毒還得講究科學。
《諸病源候論》中提出“小兒在胎,其母氣有熱,燻蒸於胎,至生小兒,體皆黃,謂之胎黃也。”,其具體的含有就是孕期女性由於產生內熱,胎兒在長期下受到此類因素的影響,所以出生後表現為胎毒黃,在現代醫學中,引起胎毒的原因有6點,具體如下。
很多初生兒由於體內胎便沒有及時排出,在肝腸中迴圈,導致體內毒素累積,形成各種應激反應,胎便的主要成分是水,一般寶寶出生後10小時內會首次排出,如果24小時後不排便,建議及時檢查;
有一種叫做膽紅素的物質會通過寶寶膽道排到腸道,然後經過腸道菌群轉變為糞膽原,此時如果缺乏菌群那麼就會影響膽紅素的排出,導致黃疸加重;
有部分寶媽的母乳中的葡萄糖醛酸酶活性高,會對膽紅素進行重吸收,也會使得胎毒現象加重,常規的處理方法是哺乳期的寶寶改變飲食結構,多吃清淡食物即可緩解;
有些寶寶因為自身疾病原因需要服用藥物治療,例如維生素K也會引起胎毒現象,所以新生兒切勿濫用藥物,一定要在醫生的囑咐下服用;
由於遺傳基因問題,少部分新生兒會出現血型不合現象,臨床上稱之為ABO溶血性黃疸,這也是引起胎毒的原因之一,此類孕婦要做好孕期檢查,及早發現及時處理;
比如CMV,此類病症新生兒很容易感染,有或者甲狀腺功能低下及其他遺傳代謝性疾病,都會導致體內毒素堆積,引發一系列問題。
研究發現,孕期飲食不當也是引起寶寶胎毒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經常進食過於油膩的食物,大魚大肉、油炸油煎等等,以及過於辛辣刺激的食物,導致體內代謝廢物過多,然後經過胎盤血液迴圈,進入孩子體內,引發面板疾病。
由於每位準媽媽的飲食方式、體質情況有差異,而胎毒的形成原因也有區別,所以想要預防此類疾病,可以通過改善日常飲食搭配,少吃辛辣、油炸、油膩的食物等,保持大便通暢,這樣有利於體內毒素的排出。
另外也要注意休息,保持生活作息規律,只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保證良好的新陳代謝能力,而熬夜則會引起體內上火現象,對胎毒的預防極為不利。
新生兒檢查專案 | 嬰兒斜頸 | 嬰兒磨牙棒 | 嬰兒腸絞痛 | abo溶血 |
兒童換牙 | 學步帶 | 厭奶期 | 小兒雞胸 | 開奶 |
寶寶厭食 | 生乳汁 | 嬰兒對眼 | 學飲杯 | 胎毒 |
尿布疹 | 嬰兒溼疹 | 新生兒睡姿 | 幼兒急疹 | 新生兒吐奶 |
嬰兒嗆奶 | 巨大兒 | 新生兒打嗝 | 臍帶血 | 火棉膠嬰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