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對眼可能和嬰兒鼻樑低、視力範圍侷限、長期看某個方向、中樞控制能力不足、或是遺傳因素有關,一般可分為假性對眼不需要矯正,一般3-6個月會消失,而如果是真性內斜視,則不易自行緩解,可能需要接受干預措施或治療,對眼現象才會消失。
寶寶在剛出生的幾個月內,調節眼球活動的一些肌肉發育尚未完善,導致雙眼的協調能力比較差,導致對眼或者單斜視的情況出現,在醫學上屬於暫時性的生理現象,可以不用過於擔心,除此之外還有以下5點原因可能導致。
1、鼻樑低:嬰兒出生後的兩三年內,真個的鼻樑較低,就會導致兩隻眼睛的內眼角相距比較大,看東西時給人的感覺就像對眼,這實際上是一種生理結構造成的假性現象;
2、視力範圍侷限:這類原因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幼兒的視力範圍只能在20裡面左右的距離,如果某一件事物離孩子比較遠,當他們看不清楚的時候就會挪動視線,給人鬥雞眼的感覺;
3、遺傳因素:某些遺傳因素也會導致對眼,一出生就會形成而且是不可自愈的,需要通過手術或其他糾正方法來改善,寶媽們一定要抓住寶寶對眼最佳治療時間,否則年齡越大越難治療;
4、長期看某個方向:這類情況是引起對眼的主要因素,幼兒長期盯著某一個事物看,比如很多家長喜歡在床頭掛一件玩具,時間一久就會形成;
5、中樞控制能力不足:寶寶如果集合過強、外展不足或者兩者同時存在,就形成了內斜視,當外展過強集合不足就產生了外斜視。
從以上5點可以看出,假性對眼是正常的現象,家長可以不用糾正,如果是後天不良習慣形成的對眼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對寶寶的眼球進行訓練,否則長期以往就會形成真正的鬥雞眼,影響整體的容貌美觀。
1、判斷內斜視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家長可以讓兒童看正面,然後觀察外界的某些物體在眼睛角膜上的投影,如果有一個投影在中間,另一個投影在眼睛角膜的外側則是真對眼;
2、其次可以藉助手電筒燈光的方式,具體的方法是把燈光放在小孩面前大約30或者40cm處,觀察燈光在眼角膜上的投影,判斷方法與前面一致,不過此種方式比上一種更準確;
3、如果拿捏不準的家長,可以帶孩子去醫院檢查,醫生會接種專業的眼科儀器,詳細診斷出寶寶的眼睛情況,此種方法最科學。
在寶寶比較小的時候,家長可能不是很容易辨別是否有對眼的情況,主要是因為此時小孩好動,眼球容易被某些事物吸引,不好定眼觀察,下面相因網通過兩張對比圖,可以讓各位分辨更佳清除。
如果是真對眼的情況,家長就要採取必要的措施干預,並且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主要是因為患有對眼的寶寶不具備這三級視功能,並且會影響整體外觀,對以後的發展極為不利。
預防內斜視首先要排出遺傳因素,建議先去醫院檢查一下,如果不是遺傳原因而是後天習慣所致,則寶媽們可以通過訓練寶寶日常行為習慣來預防,然後儘量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
在嬰兒床上懸掛玩具時,要把玩具掛在圍欄的周圍,並且經常變化位置,同時一定要在1.5米以外,多擺幾件使嬰兒能經常轉動眼珠,訓練眼睛協調能力。
首先假斜視可以不用管,這種情況會隨著寶寶日常長大而消失,但如果孩子真的是斜視不及時治療的話,不僅不好看還會影響眼睛的功能,在臨床上對眼糾正主要是以手術治療為主,並且手術過後大部分孩子眼睛都能恢復到和正常孩子一樣。
不過考慮到嬰兒年齡比較小,做手術難免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如果不是太嚴重的對眼情況,可以先以保守治療為主,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讓寶寶看東西過於接近,至少離30cm以上,以避免寶寶兩眼聚中。
糾正方法
年齡較小的嬰兒存在對眼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情況下這些症狀會隨著孩子的生長逐漸改善,等到三個月大時就會消失,但是如果到了三四歲的時候還不見好轉,那麼極有可能時病理性的對眼,建議做一個詳細的眼科檢查。
生理性的對眼不用過於著急,這種情況往往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孩子一般不滿一週歲,一歲以內寶寶的生活比較單調,總是平躺著盯著一個地方看,這也是嬰兒對眼形成原因之一,所以等到一歲以上時,可以通過日常訓練來幫助寶寶更快恢復。
病理性內斜視家長要引起重視,在以往的案例中,某些寶媽採用“拖字訣”,這其實對寶寶非常不好的,臨床上嬰兒對眼的糾正方法有很多,比如矯正手術以及糾正眼鏡等都十分有效。
一般而言對眼的最佳治療時間是7歲以內,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太早做矯正手術的話對寶寶健康有影響,太晚糾正起來很困難,而且還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以7歲較為合適。
新生兒檢查專案 | 嬰兒斜頸 | 嬰兒磨牙棒 | 嬰兒腸絞痛 | abo溶血 |
兒童換牙 | 學步帶 | 厭奶期 | 小兒雞胸 | 開奶 |
寶寶厭食 | 生乳汁 | 嬰兒對眼 | 學飲杯 | 胎毒 |
尿布疹 | 嬰兒溼疹 | 新生兒睡姿 | 幼兒急疹 | 新生兒吐奶 |
嬰兒嗆奶 | 巨大兒 | 新生兒打嗝 | 臍帶血 | 火棉膠嬰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