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黃囊其實是胚胎最早形成的血管和血細胞部分,是胚胎造血的場所,也是母體和胚胎交換的最初始途徑,出現時間在懷孕5-6周左右,而在停經42天就會出現胚芽,隨後在42-49天開始出現胚芽及原始血管搏動,根據其卵黃囊大小對照表來看,不同孕周其大小不同,孕婦要注意產檢監測。
卵黃囊是母體和胚胎交換的最初始途徑,它位於孕囊裡面,兩者是有本質上的區別,而後隨著孕周增加,卵黃囊的大小形狀也不一樣,在臨床上通過B超檢查,如果確定宮內有孕囊,囊內可見卵黃囊,就可以確定為宮內孕。
一般來說卵黃囊的出現時間在懷孕5-6周左右,其本質上是胚胎最早形成的血管和血細胞部分,是早期胚胎的造血場所,其可以在胎盤迴圈建立之前為胚胎提供營養、免疫、代謝等,所以在孕早期利用超生評估其結構,對確認宮內妊娠具有重要價值。
如果在進行B超檢查時,發現胎囊中有亮回聲環狀結構,通常是卵黃囊,而卵黃囊的中間是一個無回聲區。
卵黃囊的正常形態是橢圓形或者是圓形,在懷孕第4周,卵黃囊囊壁就會形成3層細胞結構:最外層為外胚層的扁平細胞層,最內層是內胚層上皮細胞,兩層之間是中胚層,其內原始毛細血管網內包含血島和造血幹細胞。
從第5周開始,卵黃囊囊壁可清晰分辨出2個腔室:中胚層腔和內胚層腔,前者由血管和間葉組織構成,後者則由內胚層上皮細胞和內胚層囊泡或囊管組成,胚內和胚外血管均包含有原始有核幼紅細胞和早幼紅細胞。
當孕囊平均直徑在5-6mm時,通過陰道超聲就可發現卵黃囊,正常來說,卵黃囊中央無回聲,周邊厚薄一致,邊界清晰的環形高回聲,具體如下圖:
A圖白色箭頭顯示妊娠囊內的正常卵黃囊,黑色箭頭表示胚胎,在其中還可見羊膜、羊膜囊、絨毛膜囊和卵黃管等組織,B圖為經陰道超聲顯示妊娠第9周的存活胚胎以及卵黃囊。
一般在懷孕5-6周,就可以透過B超清楚的看到卵黃囊的樣子,其可以用來確認是否為宮內妊娠,而後隨著胚胎生長髮育,開始出現胎芽和胎心搏動,通常卵黃囊的形成最遲不超過8周,否則提示為孕囊發育不良,醫生會建議終止妊娠。
對於月經規律的女性,28-30天月經週期,正常懷孕40天左右,也就是5-6周就可以看到卵黃囊,不過有的胚胎髮育比較慢,卵黃囊的形成時間稍晚,但最遲不超過8周,如果在第8周還未看到其結構,那麼就需要結合血HCG化驗及孕酮的情況,看是否需要終止妊娠。
從卵黃囊的形成過程來看,在妊娠第四周,卵黃囊囊壁形成3層細胞結構,到第五週囊壁就可清晰分辨出2個腔室,從第6周後卵黃囊囊壁開始表現出退化徵象。
相比於孕囊,卵黃囊和孕囊的區別在於其形成時間稍晚,在胚胎的生長髮育過程中,先出現孕囊,然後再出現卵黃囊,之後才開始出現胎芽和胎心。
在懷孕早期,胎盤還沒有完全形成,迴圈尚未建立之前,其作用主要是代替胎盤給胚胎供血、提供營養、代謝等,而後隨著懷孕月份的逐漸增大,胎盤逐漸發育成熟,就會取代卵黃囊。
消失的具體過程
綜上所述,卵黃囊一般在8周就會消失,不過在臨床上女性由於某些原因會出現卵黃囊提前消失或者偏小的情況,這種異常通常合併有隨後的胚胎死亡。
通常情況下,懷孕以後停經35-42天會出現卵黃囊,在停經42天就會出現胚芽,隨後在42-49天開始出現胚芽及原始血管搏動,因此如果當探查到卵黃囊後11天仍未見到胎心胎芽,提示為胚胎停育,需要格外重視。
胎芽是由體內原始細胞分化而來,在受精卵發育過程總,最初受精卵會在女性子宮內壁上成功著床安家,著床之後慢慢的分化成多細胞的孕囊,隨後出現卵黃囊、胎芽、胎心。
總的來說,在孕40-50天形成胎芽,受精卵最初發育的兩週稱之為孕卵期,孕8周之前則稱為胎芽,不過由於每個女性朋友的身體狀況和體質不同,所以胎芽的出現時間也會有所不一樣,當檢查發現沒有胎心不用過於緊張,可能是因為時間檢驗過早所致,可以等上1-2個星期再觀察。
卵黃囊指的是胎盤組織最原始的物質,對早期胚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臨床上通過監測其結構、大小等可以判斷胚胎是否存在異常,由於每個孕周卵黃囊的大小會發生變化,所以只要處於正常範圍都不用過於擔心。
通常來說卵黃囊的正常範圍大概在3-8mm之前,一般不會超過8mm,超過或者低於這個範圍都屬於異常,比較容易引起流產,對於絕大多孕婦,懷孕6周左右做B超檢查,就可以看到宮腔內由卵黃囊。
卵黃囊的大小通常都是以它的長和寬來判斷,臨床上一般以橫徑作為判斷其標準大小,卵黃囊會隨著孕周的推移,出現一個增大的情況,在增加到一定值的時候,又會慢慢變小直到消失,具體的對照表如下:
孕周 | 胎兒大小 | 卵黃囊大小 |
4周 | 0.2cm | 胚胎很小,B超下看不見其大小 |
5周 | 0.4cm | 羊膜腔擴大,可見小卵黃囊,約佔宮腔不到1/4,約3mm左右 |
6周 | 0.85cm | 胎兒分化,卵黃囊發育變大,約4mm |
7周 | 1.33cm | 胚胎初具形態 胎芽及胎心可見,卵黃囊約5mm |
8周 | 1.66cm | 胎兒形態及胎動清楚可見,約5-6mm |
9周 | 2.83cm | 胎兒各器官均已形成,卵黃囊囊壁開始退化,逐漸變小 |
10周 | 4.58cm | 外生殖器初步發育,胎盤發育形成,卵黃囊消失 |
正是由於卵黃囊大小和孕周有一定的聯絡,所以在臨床上我們可以通過公式來推算出女性的懷孕天數,具體的計算方法為:卵黃囊的長度加上寬度最後加上其高度,然後除以3以後,最後的結果加上25就可以得到懷孕天數。
卵黃囊結構異常改變、無卵黃囊或卵黃囊過小易致自然流產,而卵黃囊過大易出現胎兒畸形所以出現異常情況需要引起重視,在早期通常超聲檢查可幫助診斷。
懷孕早期如果遲遲不見卵黃囊,則可能是胚胎髮育不良,這時如果沒有人為流產,繼續發展下去,胚胎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形成自然流產,通常來說會在7周左右發生流產。
不過前面我們提到沒有卵黃囊還有可能是胚胎髮育較慢的情況,此時可以先觀察7-10天后複查,然後根據檢查結構對比,如果此時出現卵黃囊,那麼則不會流產。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已經確診為胚胎停育,那麼就沒有繼續保胎的意義,需及時採取人工流產措施,否則時間越長,對身體影響越大。
在妊娠5-10周,通常卵黃囊的內徑上限不會超過5-6mm,最高不會大於8mm,當孕期檢查卵黃囊的大小超過這個值,那麼其自然流產的風險就會增高,需要格外注意。
一般來說出現偏大的原因可能是激素失調導致,或者黃體功能太強,當超過8mm,甚至大於1mm時,一定要多休息,保持生活規律,在飲食上注意避免使用生冷、刺激的食物,然後觀察一段時間,看大小是否迴歸正常。
卵黃囊過小的臨床意義目前知之不多,極小的卵黃囊可以是正常胚胎髮育早期的正常表現,也就是懷孕時間太短,或者孕期營養不良所致。
另外,很早前有研究稱妊娠第8-12周若卵黃囊≤2mm可能是與預後不良相關,然而由於早期妊娠末,正常卵黃囊開始逐漸減小,因此在評估卵黃囊大小時應結合孕周。
當發現卵黃囊小於預期時應謹慎,建議結合超聲複查觀察看一看,後續如果有胎芽發育和胎心的搏動,那麼胚胎就沒有問題,若複查卵黃囊依然小,沒有胎芽發育,則考慮為胚胎停育。
卵黃囊是位於胚體腹方包圍在卵黃外的具有豐富血管的膜囊,卵黃囊上的胚外中胚層有許多血島,其是胚胎最早形成血管和血細胞的部位,為早期胚胎的造血場所,因而其又是生殖細胞的最初發源地,除此之外卵黃囊還具有以下作用:
卵黃囊可以為胚胎提供營養、免疫、代謝、內分泌和造血等功能,在胎盤尚未形成之前,對胚胎早期的發育非常重要;
卵黃囊可以進一步分化,形成胚胎組織的各個組織臟器,據已有的大量證據表明,卵黃囊中含有多潛能的前體細胞,不僅能分化成胚胎的原始有核紅細胞,還能產生成熟紅細胞、淋巴細胞和髓系細胞等;
次級卵黃囊是妊娠囊內首個可經超聲看到的胚外結構,也是妊娠早期超聲評估的最重要結構之一,利用超聲監測對確定宮內妊娠具有重要的價值;
臨床上通過監測卵黃囊,可以提前判斷胚胎髮育是否異常,因為只有卵黃囊繼續生長髮育,才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成有胎心、有胎芽的孕囊,因此對其進行監測可及時確定異常情況。
通過卵黃囊分辨男女其實已經流傳很久了,網上很多姐妹利用這種方法親自試驗過,從反饋的資訊中可以看出,準確率很高,好奇心比較強的寶媽們不妨試一下,具體分以下三種:
通過卵黃囊B超圖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見卵黃囊的樣子,明間流傳可以通過其形狀來判斷寶寶性別,即若卵黃囊是長條形狀的為男孩子,圓形的是女孩子;
有傳言說,如果卵黃囊大小的長和寬的相差在一倍以上,那麼男寶寶可能性大,長和寬相等,或者相差不大的話,很有可能是個女寶寶;
此種方法暫時還沒有找到比較靠譜的說法,正常來說卵黃囊是位於胚體腹方包圍在卵黃外的具有豐富血管的膜囊,有一種說法是如果卵黃囊位置不對,則可能是男孩。
卵黃囊和孕囊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存在於後者一種,屬於孕囊的一部分,在胚胎髮育過程中是現有孕囊,再有卵黃囊,然後才能有胚胎髮育,具體的區別有以下3點。
3、有卵黃囊基本就穩了
4、閉鎖卵泡的特徵
6、如何提高卵子質量
7、卵泡多大成熟
8、促排卵是什麼意思
10、卵泡不破怎麼辦
11、卵泡生長速度對照表
12、卵泡多大會排卵
13、卵泡變囊腫居然懷孕了
14、卵泡大小參照表
15、多囊卵巢卵泡會長大嗎
16、竇卵泡多少個為正常範圍
18、促進卵泡發育的食物
19、卵子排出後的黃金時間